紅皮云杉
1、名稱及產地
木材名稱:云杉Spruce
中文名:紅皮云杉
別名:紅皮臭、白松
拉丁名:Picea koraiensis Nakai
科屬名稱:松科Pinaceae
2、形態特征
紅皮云杉屬喬木,高達30m以上,胸徑60~80cm;樹皮灰褐色或淡紅褐色,很少灰色,裂成不規則薄條片脫落,裂縫常為紅褐色;大枝斜伸至平展,樹冠尖塔形,一年生枝黃色、淡黃褐色或淡紅褐色,無白粉,無毛或幾無毛,或有較密但非腺頭狀的短毛,二、三年生枝淡黃褐色、褐黃色或灰褐色;冬芽圓錐形,淡褐黃色或淡紅褐色,微有樹脂,上部芽鱗常向外展,多少反曲,小枝基部宿存,芽鱗的先端向外反曲,明顯或微明顯。
葉四棱狀條形,主枝之葉近輻射排列,側生小枝上面之葉直上伸展,下面及兩側之葉從兩側向上彎伸,長1.2~2.2cm,寬約1.5mm,先端急尖,橫切面四棱形,四面有氣孔線,上面每邊5-8條,下面每邊3~5條。
球果卵狀圓柱形或長卵狀圓柱形,成熟前綠色,熟時綠黃褐色至褐色,長5~8cm,徑2.5~3.5cm;中部種鱗倒卵形或三角狀倒卵形,長1.5~1.9cm,寬1.2~1.5cm,先端圓或鈍三角形,基部寬楔形,鱗背露出部分微有光澤,平滑,無明顯的條紋;苞鱗條狀,長約5mm,中下部微窄,先端鈍或微尖,邊緣有極細的小缺齒。
種子灰黑褐色,倒卵圓形,長約4毫米,種翅淡褐色,倒卵狀矩圓形,寬約2mm,先端圓,連種子長1.3~1.6cm;子葉6~9枚,多為7~8枚,條狀錐形,棱上有稀疏齒毛,初生葉四方狀條形或稍扁,先端有銳尖頭,上部棱上有疏生細鋸齒,每邊有3~4條氣孔線。花期5~6月,球果9~10月成熟。
3、生長環境
喜空氣濕度大、土壤肥厚而排水良好的環境,較耐蔭、耐寒,也耐干旱;淺根性,側根發達,生長比較快。
4、分布情況
分布于中國東北大、小興安嶺、吉林山區、長白山區、遼寧昭烏達盟地區、內蒙古多倫及錫盟種畜場海拔400~1800m地帶。
在東北林區,以小興安嶺、長白山區、吉林山區分布普遍,常與針葉樹、闊葉樹種混生成林,間有成片純林;在大興安嶺僅中部、東部部分河流的兩旁、溪旁及山坡下部平緩地帶有散生樹木。常見的混生樹種有:紅松、魚鱗云杉、長白魚鱗云杉、臭冷杉、落葉松、黃花落葉松、白樺、紫椴、色木、水曲柳等。為淺根性樹種,較耐蔭,喜生于山的中下部與谷地;在分布區內除有積水的沼澤化地帶及干燥的陽坡、山脊外,在其他各種類型的立地條件均能生長。朝鮮北部及俄羅斯遠東地區也有分布。
5、繁殖方法
扦插
扦插時間應在早春抽出新梢后,剪15厘米長插穗,在塑料大棚內進行扦插。為了增高地溫,床底可墊生馬糞,保持25℃~35℃地溫,濕度在90%左右為佳,塑料棚要蓋嚴,不要頻繁打開,以免濕度降低。苗木扦插時蘸1000μg/g吲哚丁酸激素和ABT生根粉1號,生根效果較好。
播種
采取不覆土播種法。先按要求做好苗床,不打底水在濕潤的床面上用耙摟動,使床面形成平整均勻的條形凸凹面。為了便于播種,播前將種沙混合物摻入適量干沙,攪拌均勻再播。播種時,要做到隨播種,隨鎮壓(木滾)、覆簾和澆水,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在苗木出齊之前,始終要勤澆水,本著“少量多次”的原則,始終保持床面濕潤。實踐證明,不覆土播種比覆土播種出苗又快又齊,一般播種后8天即見出苗,15天~20天可出苗80%,20天~25天基本出齊,并從未發生過苗木倒伏現象。據統計,不覆土播種比覆土播種的苗木產量都高于規程標準,一般高22%,有的高2倍-3倍。
6、主要價值
木材淡褐黃白色,較輕軟,結構細,比重0.59~0.66,耐腐力較弱。可作為建筑、航空、造紙和制造樂器的用材。木材淡褐黃白色,較輕軟,結構細,比重0.59~0.66,耐腐力較弱。可供建筑、電桿、造船、家具、木纖維工業原料、細木加工等用材。樹干可割取樹脂;樹皮及球果的種鱗均含鞣質,可提栲膠,可作東北地區的造林及庭園樹種。
7、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8、相關品種
紅皮云杉(原變種)Picea koraiensis var.koraiensis
豐山紅皮云杉(變種)Picea koraiensis var.pungsan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