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木材成為新掘金點? | |
當來自東南亞地區的紅木資源日益匱乏時,國內的紅木產業將目光瞄準了大洋遠處的非洲。作為近年來國內紅木原料的重要來源地,非洲木材雖然在紅木業界“等級”不高,但是由于其成本低、出產量大,受到國內紅木行業的青睞。除了傳統紅木生產企業,資本也開始發掘當地林業資源的潛力,尋找紅木行業未來的機遇。
國內近70%的進口紅木資源來自非洲 東南亞地區、非洲地區和中美洲地區,一直被視為我國紅木原木進口的三大來源。其中,包括越南、緬甸、柬埔寨、印度等國家和地區在內的東南亞地區一直是紅木原木進口的最大來源地,傳統珍貴的紅木樹種,如小葉紫檀、大紅酸枝、大果紫檀,大多來自于此地區。但是隨著這些傳統紅木資源日益匱乏,開采進口難度逐漸加大,非洲地區已經成為國內紅木貿易主要來源地。 根據中國紅木委統計的海關數據,在2014年中旬,非洲地區紅木進口量已經超過東南亞地區,成為國內紅木資源第一來源地。今年1月至10月,從非洲進口紅木量為49.66萬立方米,同比增加12.42%;進口額為3.46億美元,同比增長12.96%。而在同一時期,我國國內紅木進口總量為72.53萬立方米,同比降低9.73%;進口額為7.2億美元,同比降低21.77%。可以看出,非洲紅木進口量占據紅木總進口量68%,而且在總進口量、總進口額雙雙下降的情況下,來自非洲的紅木價量齊升。橫向比較來看,來自 非洲的紅木數量是東南亞地區的2倍多,而紅木交易均價是東南亞的43%。市場價格更為平穩,且消費者更易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此數據統計的“紅木”并非國家標準規定的“五屬八類三十三種”,而是優質硬木的統稱。非洲地區出產的木材有5種在國標范疇之內,其他大多數木材雖不具備“紅木”身份,但是因為價格較低、數量較大,逐漸被行業所看重。沙比利、古夷蘇木、血檀……在國內木材市場上,這些來自非洲地區的優質硬木逐漸成為市場的新寵。 資本掘金非洲林業市場 在國內木材市場上,來自非洲的木材普遍性能較好,且相對價格低廉。資本也瞄準了非洲的林業資源,在此方面動作頻頻。 近日,在新三板掛牌的鹽城誠贏照明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誠贏股份”)宣布進行業務重組。這個之前主營業務為節能燈及LED照明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的企業,宣布進軍森林資源領域。記者了解到,自2015年7月以來,誠贏股份與北京疆亙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簽訂《借款協議》,至2016年12月2日向疆亙資本拆借資金825萬元。并通過多步驟資本運作,收購剛果國際木業有限公司股東之一匯銀創投51%的股份,并購了其旗下的海外林業資產。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林區資源收購位于非洲剛果(金)赤道省的森林資源,林區面積為22.95萬公頃,總蓄材4180萬立方米,60%以上為珍貴紅木樹種。誠贏股份擁有該林區50年的特許經營權,由國家林業局規劃設計院和中水致遠資產評估有限公司評估,林區價值為9.19億美元。誠贏股份表示,未來將以板材加工為主,原木銷售為輔,成立大型的板材加工基地,實現企業成功轉型,力爭2到3年實現轉板。
非洲木材--沙比利原木 實際上,國內資本瞄準非洲林業資源早有先例。在2012年,還未更名“宜華生活”的“宜華木業”以2.4億元的價格收購了在加蓬登記并設立的6家企業股權,這6家公司覆蓋了采伐、林木加工、進出口貿易、運輸、裝修、林地規劃、設備租賃及維修等領域,通過收購境外股權間接持有約35萬公頃林地。當時宜華木業曾表示,將通過資本市場等方式進一步掌控林木資源,原材料自給率可提升到5成甚至更高。通過對上游林木原料資源的配置,進一步提高公司木材自給率,降低制造成本,改變單一獲取加工制造環節利潤的盈利模式,逐步形成向產業鏈上端延伸,促進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